3月22日,習近平在阿姆斯特丹會見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當晚,威廉國王為習近平舉行盛大國宴。

獲贈球衣
逛超市 10月10日,柏林街頭的連鎖超市裡,默克爾陪李克強逛超市。
  昨日上午,在結束對德國、俄羅斯、意大利的正式訪問和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部的訪問,並出席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的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及相關活動後,李克強乘專機回到北京。
  梳理今年中國領導人的出訪行程單,歐洲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之一。3月習近平主席訪歐;6月,李克強總理訪問英國和希腊。而10月的這次訪問,不僅是李克強年內第二次訪歐,也是其就任總理以來第四次訪問歐洲。
  在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看來,中國領導人今年對歐洲“做了很多工作”,在對歐外交上,中國更加主動,更加積極,進取心更強了。
  訪問對象

  單個國家與歐盟總體並重
  從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的出訪選擇上,可以窺見中國領導人“深耕歐洲”的戰略考慮:中國不僅與單個歐洲國家發展良好關係,也與推動歐洲一體化的歐盟組織尋找共同語言。
  3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了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四個中西歐國家。這次訪問,令中國與四國的關係都上了一個新臺階:中法決定共同開創緊密持久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新時代,中德宣佈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中荷、中比關係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有了明確的政治定位。中荷決定建立開放務實的全面合作伙伴關係,中比宣佈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關係。
  習近平訪歐3個月後,李克強又對歐洲的海洋大國英國和希腊進行訪問;此次李克強又訪問了俄羅斯、德國和南歐國家意大利,兩次訪問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提升了雙邊關係的層次。
  值得關註的是,中國領導人不僅僅重視單個國家,更重視與歐盟總體發展良好關係。3月份訪歐期間,習近平主席的一項重要行程是到訪歐盟總部,通過這一平臺向歐盟所有成員國傳遞出重視中歐關係的信息。習近平還在“歐洲政治家的搖籃”——歐洲學院發表了演講。訪歐期間,習近平宣佈了中國第二份對歐盟政策文件,提出了中歐關係的新定位。
  對歐盟整體的重視也在李克強本年內的兩次出訪中得到了體現。
  6月份李克強訪歐之旅中包括希腊,10月歐洲之行中則包括意大利。除了拓展中希、中意關係的考慮之外,也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另一重身份:希腊在今年上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而意大利則在今年下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
  經貿關係

  同歐洲國家一年簽多個大單
  中歐關係的深入發展,最集中體現在中德關係的熱絡上。
  習近平主席今年3月訪德,默克爾7月訪華,李克強則在就任一年多時間里兩次訪德。中德兩國高層如此頻繁互動,放眼世界都並不多見。
  在赴德進行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時,默克爾和李克強坐在一起,雙方部長各自在一邊呈圓形排開,不再是之前對面而坐。兩國關係的緊密,從這種獨特的座位安排上也可見一斑。
  梅兆榮認為,德國的發展模式對中國有借鑒作用。“德國製造業非常強大,和我們的經濟結構也比較相似。”
  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成也贊同這一觀點。“作為人口第一大國,中國的未來發展模式不太可能完全轉向美國及西方多數發達國家更重虛體經濟的戰略。”楊成對《新京報》記者說到,德國更多的則是發展實體經濟,同時也提出了工業4.0的發展戰略,對於我們有參照意義。
  中俄關係也自不必多言,習近平和普京一年多內8次會面。李克強訪問俄羅斯期間,一天之內會晤了俄羅斯政壇“四巨頭”:總統、總理、聯邦委員會主席、國家杜馬主席。規格之高,實屬罕見。
  經貿合作是中歐之間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習近平訪歐期間,我國同四國共簽署120多項合作協議。李克強總理此次訪問更是簽訂了多筆大單。
  訪俄期間雙方簽署了39項協議,協議涉及天然氣供應、避免雙重徵稅、全球衛星導航、高鐵、核能、旅游、金融、海關等多個領域,其中天然氣協議價值就高達4000億美元。訪德期間,雙方簽署了50項左右的商業和政府間協議,雙邊貿易與相互投資及技術合作協定總額達181億美元。訪意期間,則簽署總價值達到80億歐元的商業合同,所涉領域從能源到機械。
  領導人今年到歐洲做了“很多工作”。梅兆榮認為,中歐關係升溫,既和中國的經濟實力、國際地位上升分不開,但也和當前國際形勢有關。
  “中歐關係沒有突出的、尖銳的地緣政治上的矛盾,也沒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爭議問題,經濟上也相互有需求。”梅兆榮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很需要和國際上發達國家合作。雖然中歐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上存在差異,但和安全威脅相比,把我們當作對手和當作敵人是不一樣的。同時,“歐洲也有需求,需要中國這個市場,很關心中國採取的舉措。”
  合作模式

  創新是此次歐洲之行關鍵詞
  中歐之間,不僅是做生意,還要創新合作模式,使得彼此真正成為經濟上、政治上名副其實的戰略伙伴,這是中國領導人深耕歐洲的另一層戰略考慮。
  創新是此次李克強歐洲之行的關鍵詞。
  “中德之間在提創新,中俄之間也在提。”楊成說,中德之間是對等的,不僅是貿易往來,還可以聯合研究、聯合生產、聯合推廣,實現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到銷售網絡一連串的合作模式。中俄之間則是互補的,俄羅斯在某些領域比如航空航天等有自己的優勢,但是缺乏資金,實驗室理論原創能力強,但是產業化能力較弱,而中國在市場等方面比較強,雙方可以互補。
  創新不僅體現在中德、中俄雙邊關係中,還體現在歐亞合作模式上。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中,雙方兩度提到了“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中國外交的核心倡議。楊成說,德方不僅表示歡迎,還提出了實現商品無障礙運輸的歐亞陸路貿易走廊的具體設想。
  而“一帶一路”倡議也離不開俄羅斯的配合。
  “歐亞大陸上,要實現從西歐到中亞到東北商品的無障礙運輸,如果沒有俄羅斯物流網絡的實現,是不大可能實現的。”楊成說。
  楊成說,李克強總理此次的歐洲之行還有一個突破性安排,即首次在訪問日程上將德國這樣的中西歐國家和俄羅斯統合起來。
  “考慮到領導人的時間,這有一定的巧合。”楊成說到,但這種安排,也似乎折射出中國外交對大歐亞地區的一種整體性戰略考慮。“說明我們在對外關係的格局上,嚴格意義上不再把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做一個區隔,在從中西歐到歐亞、中亞的大區間內,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京報記者 高美 韓旭陽
(原標題:領導人一年三訪 中國外交深耕歐洲)
(編輯:SN0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d71tdrlv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