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江北的郭家沱,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片區域因老望江廠而生,不過,瞭解老望江廠歷史的重慶人或許不算多。
  老望江廠在銅鑼峽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抗戰洞”,鮮為人知的是,中碼頭一處頗有風格的廠房,也有非凡的經歷和故事,它助陣新中國建設,還創下全國之最,風光一時。
  市規劃局、市文物局、市城鄉建委成立重慶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及鄉土建築調查工作辦公室,聯合重慶晨報“尋訪重慶城市文脈”欄目,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重慶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及鄉土建築,作為重慶市第二批歷史建築的備選名錄。不少市民、單位推薦了心中的優秀建築,老望江廠的廠房就是其中之一。
  郭家沱地名來自湖廣移民
  老重慶人習慣喊的“望江廠”,現在叫做重慶望江工業有限公司。
  “老廠到今年已有81歲,要從1933年說起”,重慶望江工業有限公司廠史辦負責人李和平說,1933年8月工廠始建於廣東清遠縣浥江口,1935年12月1日工廠建成。1938年工廠開始內遷,選定郭家沱為內遷新址。
  前身曾是國民政府第五十兵工廠、國營望江機器製造廠、望江機器製造總廠。
  望江廠所在的郭家沱,地名的來歷與“湖廣填四川”有關。當時,郭姓人移民至此“插簽為界”、“插標占地”,在中碼頭處修建房屋,聚族而居,後來擴大區域。乃至整個河灣都屬於郭家私有,因此稱為“郭家沱”。
  解放後,因郭家沱地區有大型工廠,為適應生產發展需要,1951年3月,重慶區劃調整,郭家沱劃入重慶市第6區管轄。
  10座人字形山牆連成片
  廠區就在長江邊,地處銅鑼峽,依山傍水。廠房是民國時期工業建築風格,“人”字形山牆面形成連續跨,富有韻律,規模宏大。
  山牆共有10座,一字排開,灰瓦灰牆。這是單層廠房,建築面積有2-3萬平方米。磚混結構,石柱或磚柱承重。
  這個地址原來是望江廠辦公樓,搬遷之後用於建廠房,建造之時還削了部分山體,風格仍保留有歷史的痕跡。建成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如今仍在使用,車間里,鍛造工人正在忙碌。
  因為廠房是“雙重檐”的設計,一小一大的人字形屋頂之間,裝上了玻璃窗戶,可以通風,採光也很好,還避免了夏天陽光的直曬。白天不開燈,車間里也亮堂堂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地上還鋪設了小軌道、屋梁上加裝了弔機,也讓生產更方便,效率更高。
  廠房帶有明顯的民國時期風格。 本組圖/重慶晨報記者 胡傑儒
  廠房故事>
  這裡有全國首批自動翻砂車間
  今年78歲的任俊,上世紀50年代就到老望江廠上班,現在還記得這片廠房的故事。
  1953年,任俊從江北茅溪的一家技校畢業,分配到老望江廠。最早是一名車工,後來成為車場組組車,歷任老望江廠專職團支部書記、黨支部專職幹事、黨委辦公室秘書、黨委宣傳部部長等。
  任俊記得,位於中碼頭的這片廠房,曾經在全國都有名氣。當時,鐵水鑄造的零件錶面,有一層細細的鐵砂,翻砂車間內,工人們都手工用砂紙打磨,看上去煙霧塵塵。飛揚在空中的細砂,容易被人體吸入,給肺部造成危害。
  任俊說,上世紀70年代,老望江廠的翻砂車間進行自動化改造,成為全國首批擁有自動化生產線的翻砂車間。
  正在作業的工人。
  景觀歷史>
  郭家沱銅鑼峽古稱巴峽第一峽
  遺址尋蹤>
  “望江抗戰洞”列入國保
  銅鑼峽位於朝天門下水15公里處,上口起自唐家沱,下口終至郭家沱,全長2.3公里。峽中波涌浪急,兩岸懸崖凌空,地勢險奇。以前,峽江兩岸古木參天,猿啼鳥鳴,是古稱巴峽中的第一峽。
  在史籍中,講巴渝地理多有銅鑼峽的記載,但各時期的名字不同。因為這座峽地理位置突出,古時一曾名“東突峽”;二因古樹繁茂,曾名“黃葛峽”;三是因峽中有石洞,名為“石洞峽”。四是依據水聲、圓石這“一聲一形”,起名“銅鑼峽”,並沿用至今。
  明代曹學佺《名勝記》中,“銅鑼峽以水聲響似之……有園石高懸,是謂銅鑼峽得名,一形一聲,有二說矣。”
  銅鑼古峽歷史悠久,風景綺麗。抗戰時期,銅鑼峽景觀被稱為“銅鑼朝天”。如今,銅鑼峽北岸鐵山坪,是重慶市森林公園。這裡還有鎖江遺址、“大江東去”摩崖石刻、銅鑼峽纖道、蠻子洞等,鑼旗寺已經不復存在。
  本組文/重慶晨報記者 蔣艷
  在老望江廠,最有名的莫過於望江“抗戰洞”了。去年,在國家文物局公佈的第七批國保名單中,重慶有20處73個抗戰遺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首次大批抗戰遺址被列為“國保”。
  在長江銅鑼峽北岸峭壁下,一字型併排屹立著22個有規則的山洞,在半山上俯瞰著滾滾長江向東流去。這些地處郭家沱的銅鑼峽山洞群,當地上了年紀的人稱之為“抗戰洞”,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洞群卻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
  “抗戰洞”之名,緣於上世紀30年代後期。重慶望江工業有限公司廠史辦負責人李和平介紹,“七七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加快了中國兵工“西遷”的步伐。
  新廠址的四個條件之一,就是“能開山洞以避空襲”。地處銅鑼山脈腳下的郭家沱,有山有溝有峽,便成為優良的新廠址落腳之地。
  在遷廠入渝途中,600餘名員工,將重達2000噸的機器設備、傢具、電纜以及建築材料等物資,乘粵漢鐵路,越湘江,過洞庭,逆長江而上,分四站才遷到目的地,轉移過程整整花了一年。
  從1938年起,為躲避日機空襲,工廠在銅鑼峽北岸的峭壁下加緊開鑿山洞,以此作為火炮製造加工廠房。至1941年,共建成寬6米、3米不等、深20米左右的22個山洞式廠房。
  正是因為有了以山洞作防禦的廠房,才多次躲過日機的空襲。在抗戰期間,這片山洞里的廠房,生產了大量兵器裝備,為抗戰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原標題:走過60年 老望江廠廠房仍忙碌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d71tdrlv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